起毛起球儀是專門用于測試織物起毛和起球的儀器,能夠模擬織物在實際使用過程中的摩擦、磨損情況。通過一定的時間和條件下的摩擦、摩擦力、壓力等作用,將纖維松動并形成球狀物或毛羽,從而幫助評定織物的起毛起球性能。
一般來說,通過以下幾個功能對織物進行評定:
1.摩擦模擬:通過摩擦織物表面,使纖維在一定壓力和頻率下發(fā)生摩擦,促進起毛和起球現(xiàn)象的產(chǎn)生。
2.模擬環(huán)境控制:通過溫濕度、壓力等環(huán)境條件的設定,模擬織物在日常穿著或使用中的實際情況。
3.觀察與計量:通過標準化的評價體系,對起毛、起球的嚴重程度進行量化和評分,為織物的質(zhì)量評定提供客觀依據(jù)。
如何使用起毛起球儀評定不同織物:
1.準備樣本:選取一定數(shù)量的機織物和梭織物樣本,確保樣本的尺寸一致,并標明樣本的材料類型。
2.設定測試參數(shù):根據(jù)織物的特性設定合適的摩擦力、摩擦次數(shù)和溫濕度條件,確保測試結果的準確性和可重復性。
3.進行測試:啟動起毛起球儀,進行一定時間的摩擦測試,模擬實際使用情況。
4.結果分析:通過評分系統(tǒng),評定織物的起毛和起球情況。根據(jù)評分結果對織物的質(zhì)量做出評價,提供參考依據(jù)。

不同類型的織物在起毛、起球的表現(xiàn)上存在差異,尤其是在機織物和梭織物之間。評定起毛起球狀況時,主要依靠以下標準:
1.起毛嚴重度:根據(jù)織物表面毛羽的長度、分布密度以及毛羽的程度,評定起毛的嚴重程度。一般分為無毛、輕微起毛、中度起毛和重度起毛。
2.起球數(shù)量與大小:通過觀察織物表面起球的數(shù)量和大小,評定織物的起球情況。起球較多且球體較大的織物通常表示其耐磨性較差,容易影響穿著效果。
3.起球形成速度:通過設定摩擦次數(shù)來模擬織物的耐用性,評定織物起球的速度。耐磨性好的織物通常起球較慢。
4.起毛起球均勻性:評估織物起毛起球現(xiàn)象是否均勻。均勻性差的織物通常表明其織造工藝或紗線質(zhì)量存在問題。
在評定機織物與梭織物的起毛起球情況時,需要考慮多個因素。這些因素不僅影響測試結果,也關系到實際穿著使用中的表現(xiàn)。
1.紗線類型:長纖維和短纖維對起毛起球的影響不同。短纖維的織物更容易起球,而長纖維織物相對更穩(wěn)定。
2.織物密度與結構:織物的緊密度和結構對起球的影響較大。密度較高的織物通常起毛、起球的程度較低,而松散的織物更容易出現(xiàn)起球現(xiàn)象。
3.紡紗工藝:紡紗過程中紗線的捻度、捻向、纖維的排列等會影響織物表面纖維的松緊程度,從而影響起毛起球的表現(xiàn)。
4.織造工藝:機織物和梭織物的織造工藝也影響織物的起毛起球情況。例如,梭織物的表面紗線通常較粗,織物表面較為粗糙,因此起毛起球的現(xiàn)象更為顯著。
5.紡織原料:天然纖維和化纖纖維的起毛、起球情況有所不同。天然纖維如羊毛和棉花通常易于起毛、起球,而化纖織物則較為耐用。
起毛起球儀在評定機織物與梭織物的起毛和起球狀況中扮演著重要角色。通過系統(tǒng)的測試和量化評定,可以幫助紡織品生產(chǎn)商、設計師以及消費者更好地了解織物的性能。合理利用,能夠為織物的品質(zhì)控制和產(chǎn)品改進提供有效依據(jù)。